标签归档:用户体验

BlogBus v5新版后台上线

2008年9月11日,BlogBus v5新版后台正式上线

BlogBus v5新版后台

登陆进去,总体感觉不错:

1、整体界面更加协调,保持了Bus的一贯绿色清新,不俗气;
2、对功能区划做了调整,符合使用逻辑;
3、Dashboard内容更充实合理,频道中的用户精彩内容在后台也得到呈现;
4、未来估计会在“个人”、“我的应用”上有更多作为;
5、与用户的互动增多,比如YohoCity的试用——用户与网站双赢的行为;
6、步入“跨界(Crossover)”发展,“我的应用”中杂志的投稿入口便是最好明证;
7、个性化开始体现,比如“天气预报”、“星座运势”等(在完善个人信息之后,星盘相当详细);
8、一如既往地“人性化”,后台的小黄历和报时,既国风,又不失趣味;动态的使用Tips很贴心(对新手颇有用处)。

细节之处仍需完善:

1、有一些操作流程需要继续优化,不必要的跳转有些多;
2、日志编辑器的功能似乎没有深入挖掘。

长期任务:

1、对于以BSP为主的网站而言,新模板新功能是两个重头戏,创新与风格需要并重。
2、内容挖掘则是展现blogger魅力与价值的大好机会。

相信BlogBus会做得更好。

如何写网站公告?

小到个人网站,大到门户站点,一般都会需要发布“网站公告”,说到底,网站公告是一个从网站管理者立场向用户(访问者)传递信息的渠道。既然是一个信息传递的渠道,那么就值得说说了。

大体上看,网站公告所能承载的内容颇为丰富,常见的有这么几类:
1、功能调整
2、网站活动
3、设备维护
4、公关软文
……

对于第一类而言,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文字表达要有诱惑力,换而言之,这样的公告最希望网站用户能看到,如果文字过于平淡,显然无法刺激用户去使用这项功能,那么网站公告的效果就没有达到;第二,有时一项功能的发布可能更多地是出于网站运营策略考虑,而用户未必乐于买账,这样的功能发布公告写起来更需慎重,如何引导用户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网站活动,往往市场活动的出现频率会高于网站自身的活动,商业色彩自然会重一些,既然已经有了商业色彩,那么就索性“在商言商”,如果有物质奖品,突出奖品价值是绝对必要的,甚至需要图文并茂。如果是公益类的活动,则需要激发大家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语言可以平静但需要张力。

任何网站的背后都是一台台服务器等网络设备,既然是机器,就会有升级、维护的时候,只不过是耗时长短、频率高低之分而已。即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最聪明的办法就是,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清楚维护的原因(具体技术层面的细节可以不谈)和起始时间,用户一般都是可以理解并且容忍的。有两点需要注意,维护原因尽量表达出设备维护升级会给用户带来的好处,而起始时间尽可能写得宽松一些——提前结束维护,可以是正面的效果,而到了公告中的结束时间,却依然无法正常访问,那么很可能就诞生一场公关危机。

对于这类公告,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并且值得花心思做文章的就是“语言风格”。以免费浏览为主的网站,比如小说、新闻网站等,因维护等原因暂停服务,浏览者一般不会表示反对,或者说也无法表达反对意见。但以收费服务为主、web2.0类网站,就必须要注意,如果语言过于严肃死板,容易造成用户的焦躁情绪,收费用户理所应当享受稳定的服务,所以表示歉意是必要的;而web2.0站点中的主要内容由用户贡献,用户自然看重自己的心血,活泼的语言风格有助于稳定用户情绪,化解其担忧的心理。我不是豆瓣粉丝,但看到这则公告我依然乐意截图分享并作为观点的良好佐证:

亮点显见:
1、可能出现的问题可控并且尽可能淡化不良影响;
2、及时更新维护进度,用户心理压力得以缓解;
3、语言幽默诙谐,轻松的气氛不但有利于工作,同样也有助于减弱维护本身所带来的压力。

最后一类“公关软文”,这是一个市场与运营结合的产物,没有什么商业网站不需要市场推动的,软文的关键毫无疑问,在于“软”字,如何让用户有兴趣看下去并参与其中,这才是核心。这点不想多说,一般写此类公告的,常常都是市场部文案高手:)需要注意一点,“公关”就意味有可能是需要应对负面事件,那么进行危机公关的公告,是很难写的,一般原则可以考虑:
1、完整表达客观事实;
2、语言诚恳,努力使用户取得谅解;
3、不要随意道歉认错。

确实,网站公告要写好,不容易,经验、创新、勇气,兼而有之。

UI=U not I

一般而言,并认为用户界面(UI)是一个客观的反馈,恰恰相反的是,这是一个极其主观的感受。但UI却上升到了一门学问,并且在web2.0、电子商务大行其道的今天,被越来越多人关注。

对于web2.0与电子商务网站均有其特殊性,前者是在由用户直接贡献内容,这点已经为众人所认可,那么如何让自己的用户们心甘情愿、舒舒服服地贡献出越来越多质量优秀的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而电子商务网站就更为特殊,因其直接收入来源通常就是网站本身,那么新用户注册数、用户黏度、有效转化率等等客观指标将会直接成为UI设计的考量标准之一。正是因为这些原因,web2.0与电子商务都会较为重视UI设计。

问题并不是在于UI本身,而是在于UI中的“I”究竟是在指代什么?可以明确地认为,此处的“I”既不等于UI设计师、PM,更不等同于网站管理(经营)者,显然,这里的“I”应该是指网站的主力用户群。简而言之,UI = U not I。

首先,职业的UI设计师应该保证自己的主观体验以及操作习惯等不会带入所设计的产品中去,通常这点对于多数的UI设计师并不难做到,职业的特性要求其在设计产品界面的时候保持尽可能的客观。与此同时,大量收集用户反馈、进行各类用户角色分析与测试、对公测产品部署相应的监测点等才是王道。通过客观手段,获取主观的用户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客观的界面设计,之后再投入进实际站点环境,获取用户反馈,,如此反复。正是基于这样的反复修正,最终方能真正提升UE。

但客观事实往往并不这么尽如人意,网站管理(经营)者、PM等均会在网站运营过程中或多或少的灌注个人体验进行干扰。最后一不小心就会诞生一个奇怪的网站,而一个网站历史越悠久,这样的干扰所造成的损害就越大。原因很简单,用户的固有习惯在不断地被打破——要知道,用户学习使用网站服务是有成本的,成本越高,逃离的概率就越大。而互联网服务的特性决定了很难造就垄断,UI被反复调整而非优化过程中,新用户难以适应、老用户怨声载道的局面自然不可避免。

“用户体验”不是一项某个管理者(执行者)拍拍脑袋就能想出来,并且对专业人员进行(瞎)指挥的工作。摆正心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再好不过的选择。